前期政策积极效应显现 货币政策应对挑战空间充足

  10月13日,人民银行举行2023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次发布会不仅发布了三季度多项金融数据,还回应了包括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政策落地情况、汇率波动、系统重要性银行等多个热点话题。
 
 
 
流动性合理充裕 为经济回升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据初步统计,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72.5万亿元,同比增长9%。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累计为29.3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1万亿元。贷款方面,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39.52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
 
  “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为经济回升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阮健弘分析认为。
 
  从总量看,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合理增长。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有力投放流动性。前三季度降准两次,累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0.3%、9%和10.9%。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9.33万亿元,同比多1.4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更加精准有力。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2%,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7.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4.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7.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6107万户,同比增长13.3%。
 
  从利率看,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减轻居民利息负担。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前三季度,1年期和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10个基点,推动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9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比上年同期低14个基点。同时,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政策落地,有效减轻居民利息负担,改善消费者预期,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9月末,存量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9%,比上月末低42个基点,取得显著下降。
 
  正是在人民银行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下,才取得了上述成绩。邹澜表示,8月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有效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继6月降息后,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再次下行,有效发挥利率政策引导作用;此外,实施期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要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精准滴灌。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需求端降首付比、降二套房利率下限、降存量房利率“三管齐下”,供给端抓好“金融16条”落实,加大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保障房等金融支持,助力稳定消费、投资和宏观经济大盘。
 
  邹澜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坚实,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并强调“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还有充足空间和储备,将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为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展望四季度社融和信贷增长趋势时,阮健弘回应称,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增强信贷总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相匹配,推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98.5%符合条件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完成下调
 
 
  对于为何在8月底出台房地产金融调整优化政策,邹澜表示,今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等挑战。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适时调整优化政策,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围绕政策落地效果,邹澜披露了一组数据:“目前,绝大多数借款人均已第一时间享受到了实惠。9月25日到10月1日实施首周,有98.5%符合条件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完成下调,合计4973万笔、21.7万亿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对于其他还需借款人提供证明材料、银行予以认定的情况,主要银行也将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整。”
 
  邹澜表示,在8月31日相关政策发布后,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金融为民理念,从与客户共生共荣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研究推动以市场化方式让利客户,分门别类不断细化具体执行措施。在法治化前提下,力争最大幅度、最快速度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在实施过程中,金融机构加班加点完成系统改造,以电子化批量操作等简便易行的方式,最大限度不让客户跑腿。针对客户关切,积极加强宣传引导,以系列问答等形式解释说明操作细节,确保群众听得懂、办得好、得实惠。
 
  不仅如此,为了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人民银行还会同相关部门调整优化首付比例、利率等房地产信贷政策,支持各地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减轻借款人利息负担,支持投资和消费;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配套政策,研究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推动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
 
  邹澜表示,随着各部门、各地方政策措施出台落实,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高频数据显示,重点城市交易活跃度上升,销售和市场预期均出现边际好转。从信贷数据看,主要银行9月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合计较上月多投放1000多亿元,保持明显回升态势,信贷资金对在建项目建设竣工和住宅销售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实际上,在充分考虑经济金融运行特点情况下,8月下旬以来,人民银行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发挥好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的积极作用:引导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10个基点,针对性地支持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落实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调降二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倾向,引导银行下调一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10个至25个基点,促进企业居民加大投资消费。邹澜表示,目前一系列利率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反应积极正面,后续效果还将持续显现。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23年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共有20家银行,包括了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更新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这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到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1%,占到金融业总资产的55%,规模比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性比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联性比较强。”李斌介绍说,系统重要性银行经营稳健,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就有坚实的基础,因此评估认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并且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要求,对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系统重要性银行在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还应接受基于宏观审慎的附加监管,包括在最低资本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再满足0.25%到1.5%的附加资本要求,在杠杆率要求之上再满足0.125%到0.75%的附加杠杆率要求,同时,还要按时制定提交“两个计划”,即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建议,以强化资本内在约束机制,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治理水平。
 
  据李斌介绍,近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在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经营总体稳健,在金融体系中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截至今年6月末,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均不良率是1.2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是10.57%和15.65%,拨备覆盖率达到了246%,保持了较高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能力。
 
  在监管工作方面,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认定和附加监管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也已经完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等相关程序,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积极推进有关工作,稳步扩大宏观审慎管理的覆盖范围。”李斌表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好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合力,促进稳健经营,不断夯实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除了楼市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汇率市场。特别是在中美利差扩大背景下,应该如何研判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对此,邹澜回应,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中美利差只是其中之一。他分析了过去几个月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尽管受美元走强和国内季节性购汇较多的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并略有升值,人民币汇率总体上没有偏离基本面。截至9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9.55,较6月末上涨2.9%。其中,人民币对英镑升值4.3%,对欧元升值3.9%,对日元升值3.5%,人民币较其他非美元货币走势偏强。
 
  对于中美利差倒挂问题,邹澜认为,中美利差倒挂不是新问题。近两年来,中美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周期分化,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债收益率大幅上升,我国利率水平则稳中有降,中美利差收窄并于去年二季度开始倒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已经在市场化价格中体现。从趋势看中美利差会逐步回归正常。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本轮加息已接近尾声,美债收益率创十几年高点后回落,近期市场已在逐步消化本轮加息周期的完整信息,中美利差将逐步恢复至正常区间,这将有利于支撑人民币汇率。”邹澜表示,经营主体要坚持风险中性。他提示,在中美利差倒挂背景下,有一些机构和企业出现了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没有充分估计汇兑风险,一旦汇率形势出现较大变化,可能会面临较大风险。
 
  实际上,除了中美利差外,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实际上,中美利差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汇率走势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而近期,国内稳经济、稳预期政策陆续出台落地,9月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国庆餐饮、出行等消费旺盛,宏观经济运行向好。此外,我国经常账户有基础、也有条件保持合理规模顺差,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持续好转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人民币资产的投资和避险属性显现,跨境资金流动能够自主均衡。
 
  “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把握内外均衡。坚持“以我为主”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注重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会坚决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提高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下降。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面临资本约束,化解风险也要消耗资本,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监管标准。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提出要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对此,邹澜表示,商业银行保持合理利润,应更多地借助市场发展、业务创新等途径,持续兼顾好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目标。
 
  客观来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也有所下降。邹澜公布了一组数据:202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25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上年同期低了4.5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74%,同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又要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必须提高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邹澜表示。
 
  在邹澜看来,利率政策协同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于银行保持合理利润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两个目标的兼顾实现。他介绍说,8月下旬以来,人民银行实施了引导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推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指导银行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等一系列利率政策,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在支持实体经济、维护金融稳定、保障老百姓利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例如,推动银行发展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和交易。通过提供双边报价,改善柜台服务,为居民储蓄提供兼具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金融产品。邹澜解释,对于居民,持有长期限政府债券,随时可以出售变现以备不时之需,收益显著高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相比,也不会因为临时需要支取而按照活期计息损失利息收入。对于银行来说,则有利于缓解定期存款与政府债券投资利率倒挂的矛盾,改善经营效率。
 
  此外,加强贷款利率自律管理也是提高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之举。针对一些银行对部分大客户发放极低利率贷款,人民银行通过加强自律约束、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国债收益曲线的基准作用,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同时,适当保持银行资产的合理收益,还能促进信贷资源更多配置到中小微企业等领域。此外,对于协议存款等利率相对较高的负债产品,也可以研究进一步强化自律和规范。
 
  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支持银行更好地实现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